忆往昔岁月事,述老党员革命情
2017年3月14日中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退休支部与本科生低年级党支部在学院B218举行座谈会,到场的有吕典雅、阮仪三、朱谋隆,胡岩良、贾瑞云、刘云、张为诚、庄荣、韩建新、伍远玲10位党员前辈以及辅导员和本科生低年级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座谈会分为三部分,“我们的故事”邀请阮仪三同志和贾瑞云同志讲述往昔岁月故事;“我们的感受”由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谈谈青年人的感受;“我们的对话”由学院建筑退休支部老党员和低年级党支部的学生党员一对多结成对子,进行对话,互相激励,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永远前进。
阮仪三同志是同济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他讲述了古建保护的往事和关于入党的人生故事。他提到:“习主席要求的新农村建设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乡愁是对过去生活环境怀着感情,建筑及其构成的场景是与人的活动相互动的,留住乡愁是要留住乡。” 阮仪三同志提到了许多保护历史建筑和古城的故事,包括上海老北站和虹口区犹太人居住保护区、大连关东村、深圳湖贝城、河南商丘古城等。他总结了保护古城的经验:要相信群众相信党,要保护历史建筑、留住乡愁。之后,阮仪三同志读大学前是海军,他多年的军旅生活让他切实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员不怕死、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也是党教会他要用知识武装自己,激励他考上了同济大学,走上了保护中国历史建筑古城的道路,至今阮仪三同志已经推动或参与了我国56个历史古城和10个历史名镇的保护项目,为中国历史建筑保护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座谈会最后,党员前辈们和低年级党支部的同志们及要求入党的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分组讨论,老党员们分享了他们入党的心路历程和在专业上的经验。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尤其是贾瑞云同志关于自己入党故事的发言,让同学们也反思起自己的入党动机,冯同学说:“宗教信仰注重来世往生,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而党教会我们的是用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党的信仰会让人变得通达而理智,党的科学性经得起考验。”张同学说,“这次座谈会让我充满感动,从老同志身上体会到了无限的正能量,更从他们的革命精神中意识到党员应该时时刻刻将人民放在心上,我们要向阮仪三同志学习,向广大老革命学习,结合自己的专业,为祖国做贡献。”
耄耋教授传道,共话同济精神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老党员傅信祁同志虽已98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数年来他经常向新入学的同学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傅信祁同志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支部年龄最大的党员同志,也是我们同济大学能活动的年龄最长的党员,是一个勤勤恳恳、乐于奉献的老党员;他也是从七七事变起跟着同济南迁金华、赣州、昆明、李庄又回到同济执教达70年的老教师,是李国豪老校长的第一个助教。他深情地表示,从青年考入同济求学到留校任教半个多世纪,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坎坷,这就是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的生动体现。特别是傅信祁同志在86岁的耄耋之龄仍然老有所学、笔耕不辍,拜师学习山水画。90岁学有所成,学院党委和学校老教授协会将他的一百多幅国画整理后为他举办了画展,他的学生为他出版了《傅信祁画集》。这本画集受到了老同事和学生们的赞赏,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傅信祁同志仍然继续在老年大学学画,在同济新村居委会教居民画中国画,他的辛勤努力丰富了居民的生活。他免费教学分文不取,且从不迟到早退;技法示范、构图讲解十分耐心,得到了求教者的赞誉。学院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彭震伟老师说,同济精神是像傅信祁同志这样的同济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希望新一代同济学子接好接力棒,传承同济精神。
我们有信仰,夕阳正当红
退休建筑系教师支部书记贾瑞云同志为学生党员生动讲述了她的入党历程,分享了对入党誓词的深刻感悟。她说“‘同志’这个宝贵的称呼时刻提醒着我们拥有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共同志向”。学生都爱称贾瑞云同志为“贾奶奶”,觉得这位年逾耄耋的贾奶奶鹤发童颜、神采奕奕,让人印象深刻倍感亲切。
贾瑞云同志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家庭,年幼的她自然就成为了一名基督信徒。直到1950年,她在亲戚带着家产参加当地一个的所谓“耶稣家庭”教会年会时发现,在一个叫做“禁食”(要求信众们几天不吃饭,考验教友们对上帝信仰的程度)的环节里,牧师们骗着信徒们交了伙食费,却不让他们吃饭,而牧师们自己晚上偷偷在地下室喝奶吃面包。这让当时初中的贾瑞云感到困惑不解,也打破了她心中的“神圣”,进而体会到了国际歌里的“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件小事让她意识到宗教的虚伪性,再加上平日里的学习和集体生活的历练,她渐渐接触到党团教育。“我们的辅导员就是党员、老新四军,对我们特别关心,经常晚上到宿舍替我们盖被子,教我们炒盐压碎刷牙。”贾瑞云同志回忆道。那时候热水要到灶里去抬,冷水要到井里去打,十二三岁的她经常早早起床去抬水,供大家洗脸,却一点不觉得苦,这对她来说是很正常的事。从小酷爱画画的她还被老师相中,担负起出墙报的工作,每期她都会用心挑选时事新闻,设计有寓意的配图把宣传搞得有声有色。墙报一期期地出,她的思想也一点点发生转变。
贾瑞云同志和年轻学子分享她年轻的趣事:“我特爱跑新华书店买歌片、买明星照片,像1953年郭兰英唱的《南泥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奖的珍贵歌片,我拿来传唱,学会了《南泥湾》。反正当时就是想把中国的、苏联的红歌都淘回来,再印给大家一起唱。”回忆到这,贾瑞云同志又动情地说:“不光是音乐,好的艺术作品是相通的,陶冶人的情操、催人向上,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相契合。面对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去领略健康阳光的艺术的魅力,让他们从中感受中国的时代进程。”细细品来,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众多优秀文化作品,有的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有的记录着中国民族复兴的历程,“文化自信”绝非空谈。
贾瑞云同志也是个“土生土长”的同济人,入党这件大事也是在同济大学一年级读书时完成的。她给要求入党的青年说“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不同,共产党人做好事不为自己,不求名利,而是一心为了人民,凡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见困难上,见荣誉让。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鼓励着我所从事的一切工作”。1961年建筑学专业毕业后,贾瑞云留校任教,做过专职教师、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教师党支部书记、学院工会主席……不管到哪儿她都是个“热心肠”,工作认真。在同济81建五毕业30年返校的时候,同学们谈及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贾瑞云老师就像家长一样,晚上经常来教室”。做班主任的时候,不管家里有什么事,贾瑞云坚持来教室辅导学生功课,这样她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与困惑,给予解决。久而久之,同学们爱戴她,信任她,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讲,还亲切称她为“贾母”。
退休后,贾瑞云同志没有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承担了很多社会工作,是关工委“师生面对面”工作小组的一员,组织参与活动不计其数。在这里,她与同学们一同探讨“两会”,关注国家发展和民生热点问题,弘扬传承同济精神,用心倾听年轻人学业及生活上的困惑与苦恼;作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专家,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倾心为学生解答上海世博园区的建筑类型、中国馆的建筑风格等学术问题;作为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凭借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书育人经验,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指点迷津。正如她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网站上留下的寄语——“青年永远是希望,关心下一代永远是老一辈的责任”。
用之于心,创建温馨大家庭
城市规划系退休教师支部书记吕慧珍同志于1956年入党,1960年大学毕业后就留校工作,直至1997年光荣退休,为党的事业和同济的发展辛勤工作了一辈子。
2003年11月支部改选时,党员们一致提议由吕慧珍担任书记,开始她还有些顾虑:因为这些老同志昔日都是她的老师、学长、老同学,甚至老领导,和他们比起来,自己只能算小字辈,怎么能担当支部书记这一重任呢?可是看看周围满头银发,有的甚至步履蹒跚的老同志,吕慧珍同志还是下了决心:因为自己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作为老党员,如果退休后还能做点什么的话,为这些老同志们跑跑腿、分点忧,不是也很有意义吗?因此,从一开始吕慧珍同志就没把自己的这个支部书记当成一个职位,而是把它定位在一个为退休党员们服务的勤务兵、联络员。
“不经意间,春天轻轻来到身边,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温馨。……让生命航船永远装满同事间的深情问候与真诚关怀!”这是吕慧珍同志自己拟定的一份给党员们的支部组织生活的通知。为了让老同志们能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地安度晚年,吕慧珍同志真的花了不少心思,即使一个小小的会议通知,她都没有简单对待,而是让大家读后都能感受到阵阵温暖的关爱。元旦、春节之际,一封封洋溢着温馨祝福的慰问信,总能准时寄到每个党员家中;去年“七•一”,她又准备了一张同志们爱听的老歌曲专辑的CD,作为纪念党生日的纪念品送给每位党员,祝大家节日快乐。每个月的组织生活,除了必要的政治学习外,她总是增加一些贴近老年人生活的内容:如交流春天的饮食起居,探讨老年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有时还带领大家到附近走走,既结合专业参观了城市新貌,又能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城市规划系退休教师支部的十六名党员中,年纪最大的有82岁,最小的也已经67岁了,有的同志身体还比较硬朗,目前仍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专业战线上,而有的却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为了能及时地了解大家的情况,吕慧珍同志在支委会上决定将支部分成三个小组,每个支委负责一组,平时经常电话联系,有事及时通报,突发事情能快速做出反应。近两年来,支部里先后有十名党员或家属身患癌症等重症,吕慧珍除了立即报告院系领导外,还在第一时间将支部的关心和问候送到病房,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同志们排忧解难。今年二月支部里有位老同志年满八十,也是吕慧珍带头组织了老党员送去了祝寿的蛋糕,还陪他聊天、翻看老照片,并同他一起回忆四十多年的从教生涯,让这位老师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生日。
作为支部书记,吕慧珍同志不仅仅关心党内的同志,还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中,团结关心非党员退休教师。在一次组织生活中,吕慧珍提议,大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挥余热,关心群众。老同志们一呼百应,立即行动起来。很快地,一张由支部书记到支部委员,再到全体党员,直至覆盖到全系每一位退休教师及其他们家属的网络联系图就形成了。通过这个网络,她将党员和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很好地发挥了“凝聚力”作用,同时还为落实学校的有关离退休人员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证。有一位老教师是早年归国的华侨,因老伴去世多年,膝下又无子女,过年过节时常孤身一人。自从有了这张联络图,平时经常会有关心问候的电话,今年除夕,吕慧珍同志还约了几位党员上门陪他聊天、拉家常,缓解他思念亲人的苦闷,使这位老教师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就这样,吕慧珍同志在支部工作中集细心、爱心、热心于一身,不管大事、小事,份内事、份外事,她都不遗余力地做好,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员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建立了威信,真正发扬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