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退休老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一)

发布时间:2019-09-24浏览次数:149

我与共和国同龄

高申兰(汽车学院)

1949年,我生于上海,我和共和国同龄。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华诞之际,我思绪万千。

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共和国同龄人,我见证并亲临着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已从青春步入老年,芳华不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从小耳闻目睹接受的教育。我从小学开始就把入队、入团、入党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它是人生道路上的三件大喜事。因此我更加严于律己,完善自我,坚定信仰,实践诺言。

我和共和国同命运。我清晰地记得,在我读小学六年级时,1961年,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在上海诞生,它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我在沸腾的校园里,为中国工人的精湛技术、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和咱们工人有力量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上山下乡,上大学,留校工作。我工作不久,便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一名助教晋升为副教授。

留校工作至退休期间,我始终在自己的机械专业领域中工作。我见证并亲历着汽车学院三十年的变革和快速发展。1983年,当上海的第一辆桑塔纳轿车下线时,同济大学被委以重任,承担培养汽车工业人才的使命。1984年筹建汽车研究室,1988年成立汽车工程系(含机械专业在内),同年,机械设计及制造(汽车)专业首届本科生招生,学制五年。为了办好新专业,我们经历了艰苦的创业时期,引进师资力量,筹建汽车实验室,建造汽车馆,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试验设备,吸引众多科研项目落户我院。1996年重新组成新的汽车工程系,下设汽车方向和动力机械方向的两个专业。90年代,汽车工业被作为上海的支柱产业,汽车专业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时,倾注了多少汽车人的梦想和汗水。

2002年成立汽车学院,万钢作为国家引进人才担任首任院长,为汽车学院注入活力并带来发展的机遇。学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新能源汽车,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科研能力的提升带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国际车展比赛中连连获奖。

我退休时,为适应社会再学习的刚性需求,正值非全日制研究生扩招,我返聘负责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教学管理工作。根据在职研究生的特点,我把学生的思政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班主任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论文检查制度,达到了较好的管理效果。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全国车辆工程领域中也是独树一帜,学院也被授予全国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示范性培养基地。

在我担任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汽车学院分会常务副主任时,我倾注着自已的满腔热情,以自已的亲身经历与同学们交心。党建工作的开展,爱心屋的成立,与黄渡镇社区、中小学的共建,世博会英语角的建立等,三区融合,共创发展,得到了当地报刊的宣传。我们的关工委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并被授予上海市五好关工委组织,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

现在我已完全退下来了,但仍心系学院,关注着学院的发展。我仍与一些学生保持着联系,在他们的身上仍感到青春的气息;从他们的经历,感到他们思想的成熟;从他们的变化,感到他们有担当,有责任,他们为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时,我常以他们为荣。

每当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歌曲时,我心潮澎湃,爱国之心油然而生。感谢党对我的培养,我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青春无悔,岗位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