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同行
——重踏青春故土,感怀巨大变化
赵卫星(宣传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来的变化,让人为之感叹和自豪!以崇明为例,其巨大的变化就是一个鲜明的缩影。
2018年4月,一个春光明媚日子,我与当年一起“战天斗地”的农友,一起回到了40多年前的崇明长江农场,此行最大的愿望是想看看当年的景物,探探早已留在崇明扎根的老友。从出发的那一刻,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感叹!
那年我18岁,打起背包,手拎装满生活用品的网兜,随着拥挤的人群挤在吴淞口码头,等待着每天只有三班的过江轮船,船在江面上缓慢的行驶,四个小时后才抵达当时崇明堡镇港。到港后,如果要走到所在的长江农场,需要至少六个小时,而且还只有泥路;如果要让自己“舒服”些,快捷些,那就花上2角钱,坐在当地农民的自行车后座上,由农民大叔或农民阿姨载着你到农场,那时我们都称这样的运输工具叫“二等车”(天知道那时一等车应该是什么样?呵呵……)。
今天,再也不用轮渡了,一桥飞架,万车轮动,满眼江景,崇明就在眼前!堡镇港还是叫堡镇,但已经完全是一个充满生机,繁华有致,现代化的城镇了!从堡镇到长江农场有公交专线抵达,一路上树木葱茏,百花盛开,远处依然还有大片的农田,但少了人影,多了田中耕作的机械。
那年我18岁,开始了漫长的农场生活。我所在的24连,虽然不算太偏僻,但要走到农场的中心位置,即我们称作的场部,至少要45分钟。田间的劳作是极其辛苦的,住的虽是砖瓦房,但8至10人一间,上下高低铺,再加上地面就是泥地,所以晴天屋里扬灰,雨天屋里潮湿、发霉。不过,年轻人在一起也有快乐和奢望。我们当时的奢望和快乐,就是每周一次食堂里可买到一角五分钱一勺的小肉。想买到,你必须一收工就百米赛跑,冲向食堂,如果一旦买到了,那就是完完全全的幸福,那一碗伴着小肉的米饭你能慢慢品尝半小时——真舍不得一口吃完啊!还有就是场部一旦放电影,那是打破头也得搞到票!
今天,当我再次踏上长江农场的土地,眼前的一切都变了,变得根本认不出来了:那种砖瓦砌泥地铺的集体宿舍早已不复存在,通往当年场部的道路都成了步道景观;一座刻着百头狮的大桥引领着你步入绿树掩映,草地齐整的居民小区,假山池塘,鸟语花香,许多当年的农民、当年留下来的老职工,或闲坐聊天,或体锻健身,或领着孙辈嬉笑欢闹。猛然间我看到了一位熟悉的面庞:老贺!40多年前在同一个连队里劳作的伙伴。她也老了,精神却杠杠的!当年她嫁给了连队里的崇明当地人,然后就一直生活在场部附近。在老友的盛情邀约下,我们来到了当年农场小卖部的所在地,哇——一间高级餐馆耶!一行人临窗而坐,飘香清茶,美味饭菜,回忆过往,热谈今天。“变化太大了,不要说你们,就连我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上海乡下人”都感觉一年一个样,都来不及反应了”——老贺快乐地述说着。
一天的行程是短促的,但所见所闻却是无法忘怀的。当年抛洒青春的穷困之地,而今随着祖国一步步走来的变化和强大,早已成了幸福的乐土。今天,根据习总书记的要求,整个崇明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目标,正在进行新的开发:崇明岛划设五个分区,以森林度假、休闲居住为主的崇中分区;以人口集聚的田园式新城为主的崇南分区;以生态农业为主崇北分区;以国际教育、科教研创、门户景观为主的崇东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的崇西分区。憧憬着故土更加辉煌的未来,我们这些虽然已过花甲的大伯大妈依然感到心潮澎湃。我们相约,新中国80诞辰日,再来青春故土,要看世界级的崇明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