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同济老年教育的不解之缘
何仲节(离退办)
在2019年诸多喜事中,同济大学有一件不大被注意但又不可不提的大事:我校老年大学迎来了建校20周年。
说起老年大学,即便不是家喻户晓,对此完全陌生的人现在也不会很多。尤其在上海,290多所街镇以上的老年学校、5500多个居村学习点,基本全覆盖的老年教育布局几乎惠及到每一个家庭。在为共和国70华诞庆生的日子里,我很想说说我与同济老年教育的不解之缘。
先简要描述一下同济老年大学的昨天和今天。
时钟回拨到20年前,当原铁道大学党委副书记万腓力从时任市委副书记孟建柱手中接过校牌时,他和另外8所高校领导一样,站在台上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他很清楚,市委领导亲自授牌不是荣誉而是责任,应对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和急剧增长的老年人学习需求,高校应有责任担当。
几个月后同济大学跟上海铁道大学实现合并,更名后的同济老年大学获得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国画、钢琴、烹饪……十二个班级落地生根,四百多名学员称这里也是他们的家。
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并校磨合期的阵痛也波及到老年教育,我校老年大学一度走向了低谷,办学规模急剧萎缩。
2011年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上海市老领导陈铁迪在一次调研会上看到同济老年大学的现状十分着急,她与学校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语言可能比较委婉,但意图是明显的。这一脚“长传”了不得,时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心领神会,迅速组织“突破”,首先委托方守恩副书记主持制定了4200字的《上海老年大学同济大学分校发展规划》,接着重组班子,规划场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势头出现了。同济新苑380平方米的住宅配套用房划到了老年大学名下,沪西校区12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列入大修改建计划。两项工程连同设备学校共投入400多万,先后于2013年春季和秋季交付使用。与此同时还在同济新村借用工会俱乐部等场地扩大教学面积,形成了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格局。同济老年大学从此进入到快速发展通道,200、400、800,学员人次呈几何级数增长,2015年春季破千。2017年秋季轻而易举地越过1500大关,实现了《规划》提出的第一步目标。2019年春季共开设了21门课,有班级74个,学员1865人次。
规模稳步发展带动教学和管理同步跟上。
第一课堂的目标是办特色、创精品,让一部分课程先“精”起来。这里首先要提到姜锡祥的《数码摄影基础》课,这位同济大学新闻中心退休教师讲课内容新颖,条理清晰,一直受到老年朋友的追捧。他的课在2016年被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评为“特色品牌课程”,2017年在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介绍,被称作“姜氏摄影教学法”。再有范庆天,这位76岁的同济大学退休副教授,从同济老年大学开办的第一天起就在国画班执鞭,20年来他的老年弟子数百,有的搞了画展,有的也走上了老年教育岗位。
团队建设也是硕果累累,给老年教育第二课堂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学校现有老年学习型团队13个,其中五星级1个,四星级7个。民族舞蹈队作为全市首批五星级团队不负盛名,参加市级赛事连拔头筹,已成为“本市教卫系统老年文化的一张名片”,这是教卫党委老干部处领导的原话。201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举办首届“美蕴秋歌”社区教育文艺成果展演,我校选送的节目在全国158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十佳节目”的荣誉称号。2018年的第二届静态展示再续新篇,我校选送的摄影作品获得最佳作品奖和最佳作品提名奖各一项。
之所以如数家珍般地拉出一张“流水清单”,因为其中有我太多的甜酸苦辣和挥之不去的印记。
我是2012年走上老年教育前台的。这年4月我退休了,角色变成同济老年大学专职副校长,当时我校老年大学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前夜。
我一接手,首先投入到政立路和沪西校区两个老年活动中心的规划改造中,从提方案、写报告、工程招标到讨论修改图纸,我都全程参与。
施工过程中我又成了“编外监理”,三天两头去现场了解实时工程进度和质量。有些项目如中央空调、监控、灯光、投影是与土建交叉进行的,因此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工程竣工后购置办公设备和教学器材,从制定计划到完成申报、采购、结算等一系列程序也是我的事。2013年暑假学校调拨40台二手电脑支持老年大学办学,我冒着39度酷暑跟车送到沪西教学区一直搬进教室,又请张叔帆老师帮忙一台台安装好。信息中心的老师帮我们教室调试局域网,安装教学软件,我在旁边将操作要领详细记录下来,后来的维护还真派上了用处。
场地、生源和教师是办学的基本要素。为了扩大招生宣传,我曾骑车到学校附近的居民区张贴招生简章,并与杨浦区和普陀区的有关街道商谈,请他们在社区媒体上为我们发布招生信息。为了聘请到优秀教师,我和叶蔚老师多次去复旦、东华、华师大、宝山等老年大学听课,悄悄地“挖人”。
日常运作中困难更多,临时聘用的教师和班主任说走人就走人,“救场如救火”此时成了第一要务。还有学员合情不合理的诉求引发矛盾升级,教学设备的意外故障……这些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随时有可能发生,仅有当机立断、沉着应对的心理素质是不够的,有的简直就是一道无解的难题,此时需要绕过沟壑另辟蹊径。
上海的老年教育组织服务体系完善,我们除了日常授课,还要与上级业务主管单位——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市11个老年教育业务指导中心和若干协会保持联系,参与其中的活动,完成这些部门布置的任务,“任务”的共性是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我们每年举行一届学员学习成果汇报演出,从策划到演出前后要忙两三个月,非到谢幕的那一刻心总是悬着的。
我在同济大学工作37年,曾做过学生工作、党务工作、校区管理工作和老年工作,在人生的最后一站能为老年教育尽绵薄之力也是一大幸事。我们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正加大力度发展老年教育;我们有坚强的后盾,学校和部门领导支持老年教育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我们有一个精诚合作的工作团队,每个人都在忘我地工作。想到这些,个人付出点辛劳虽苦犹乐。
同济老年大学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二十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初具规模,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必将转为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同济新村老年活动中心改建工程即将竣工不仅使办学场地明显扩大,教学设施也会由V1.0升级到V2.0甚至更高。以《同济老年大学章程》为核心内容的系列规章制度的制订将使学校办学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教学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将使日常教学步入科学化信息化的轨道。我期盼同济老年教育的明天更美好,在我今后离开老年教育岗位后仍然会感到欣慰,因为我曾为之添过砖加过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