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退休老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十四)

发布时间:2019-10-24浏览次数:141

舌尖上的变化

萧毅(继续教育学院)


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基本需要和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饮食习惯和口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

小时候,记得面粉和玉米粉在居民口粮中占有一定比例,我不太喜欢吃面食和苞米面,能吃上米饭和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了。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因为没有油水,所以胃口很大,粮食定量供应,平时吃饭总是限量,菜又很贵很少,大部分吃的是菜皮,菜汤下面疙瘩也吃得津津有味。

1964年读初中时,食物供应逐渐好转,品种逐渐增多,平时学校食堂伙食还可以,逢年过节也能吃到鱼肉鸡鸭和蛋卷、蹄膀之类的荤菜。

1969年下乡后,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都是吃地瓜干米饭和一些蔬菜等,很少有荤腥。村里人饲养的鸡和猪,平时不舍得吃,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年前家家杀鸡宰猪,户户自做年糕,好吃好喝的都放在了新春过大年。1971年我没有回上海,留在插队的浙南乡村过年。除夕晚,房东邀请我在他家吃年夜饭,饭菜要比他家平时吃得好多了,有红烧肉、鱿鱼干、咖喱鸡、荷包蛋和虾皮汤,其余的是素菜,还有年糕和黄酒等。这是我第一次在乡下过年,品尝了江南水乡的浓浓年味。

1972年入伍时,东北地区的生活条件较艰苦,平时部队都是吃高粱米饭和土豆、茄子、辣椒和白菜,菜的品种和数量都较少,只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才能吃上大米饭和鱼肉。1973年小年夜,连队以班为单位包饺子,班长亲自动手,用擀面杖擀皮子;副班长和馅,是白菜肉馅;北方兵包饺子,而南方兵做下手和打杂。大年夜吃年夜饭,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饺子装在脸盆里,全班围坐一圈,把蒜、姜捣碎,和醋、酱油调成料,蘸饺子吃。尽管年夜饭菜肴单一,但我是第一次吃北方水饺,感到特别香。

1975年初回上海探家,当时上海的粮油和生活日用品,都要使用粮票、油票、布票和肥皂票等购买;年货要凭票供应,还要排队购买母亲差我和妹妹去买年货一大早我就换上便装,和妹妹来到了菜场卖菜按不同种类分设多个摊位,各摊位早已排了长队。我和妹妹各排一队鱼摊和肉摊,其他摊位只好放个篮子代人排队。好在母亲让我俩带上了小凳子,我排的鱼摊,一直等到下午三点才来货,总算买到了带鱼。年春节在家里过年,年夜饭又尝到了母亲烹调的年味。

1979年退役回上海,赶上了改革开放,市场供应日益充足,食物品种日益丰富,平时各种荤素菜都有。我还发现菜肴的刀工和烹调等也比过去精致多了。聚餐和过年过节,红烧大鱼大肉、大锅鸡和蹄髈等,改成了炒鱼片、肉片和炒山药、冬笋、木耳、香菇,以及白宰鸡等;盛菜的大碗、砂锅也改成了盘子。菜的种类更多了,味道也更好了,吃得更香了。

1986年回部队探望战友,我和几位好哥们围一桌,蒜苗烧肉、油炸鱼、鸡和炒鸡蛋等,美美地吃了一顿,畅饮白酒,一醉方休。七十年代,部队都是高粱和掺和的二合米饭,每人只能分一碗蔬菜;八十年代部队的伙食已有了很大改善,有粉条烧肉、白菜炒肉、鱼和土豆丝,大米饭管够。粉条烧肉很好吃,而鸭绿江的北方鱼鱼肉很粗,嚼起来跟肉差不多,虽然没有南方的鱼肉鲜嫩,但也别有一种风味。市场经济调动了农民搞副业生产的积极性,东北的副食品供应也越来越丰富。

1992回访下乡村镇当地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食品也比过去丰富得多了。到父老乡亲家串门,家家和顿顿都有鸡鸭鱼肉蛋;朋友请客吃饭,饭桌上还有黄鱼、白蟹(梭子蟹)和对虾等海鲜,大饱口福。

进入新世纪,我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市场供应富足,各种食品果蔬和荤素菜等应有尽有。人们喜欢品赏美食小吃和美味佳肴等,单位同事和家庭亲友间经常聚餐,饭桌上海参、鲍鱼、鱼翅和明虾等生猛海鲜珍贵食品屡见不鲜。

近年来,会餐和年夜饭的模式又有了改革,走出了家门,事先在酒楼预订。同事、亲戚朋友和家人汇聚一桌,交杯换盏,欢声笑语,不醉不归。过去在家里吃年夜饭,掌勺的人不能同大家一起进餐,总是吃不上热菜热饭,洗锅碗瓢盆的人也忙得够呛。这下好了,全家人一桌满座,吃得又好又轻松。酒足饭饱后,各自回家看春晚。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平时不愁好吃好喝的,口味不断地变化,时兴和喜欢品野味,尝海鲜等。过年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和新颖,春节期间有的全家出游,也有的全家住到宾馆吃年夜饭和过新年……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人们舌尖上的巨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和民生等方面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