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定义
不寐又称 “失眠” ,即失去正常的睡眠;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人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
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二、文献摘要
1、 病名: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认为是邪气客于脏卫阳,不能入阴所得。
2. 病因: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三、范围
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
病因: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景岳全书·不寐》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虚损门》又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
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亦提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说明不寐的病因与肾阴盛衰及阳虚有关。
【病因病机】
一、病因
l. 饮食不节
2. 情志失常
3. 劳逸失调
4. 病后体虚
病因病机示意
l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酿生痰热——痰热上扰——胃失和降——不寐
l情志失常——暴怒伤肝五志过极喜笑无度暴受惊恐——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不寐
l劳逸失调——劳倦思虑太过伤脾——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不寐
l病后体虚——心血不足,心失所养;阴阳亏虚,心肾不交——心神不宁——不寐
二、病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
病理因素:痰、火、瘀、虚
病机关键: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阴虚不能纳阳,阳盛不得入于阴——心神失养邪扰心神
病性及转归:可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
l实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脾脾胃虚弱;肝肾阴亏——虚证
l实证——心火炽盛;痰火内扰——日久失治——癫狂
l虚证——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脾失健运——食滞内停——虚实夹杂
l虚证——久病入络——淤血阻于心脉——虚实夹杂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证:轻者人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兼证: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病史: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4.理化检查: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它器质性病变。
二、病证鉴别
特点 | 程度 | |
不寐 | 单纯失眠 | 持续、严重 |
一时性失眠 | 受情志、环境、生理因素等影响 | 暂时 |
生理性少寐 | ||
它病痛苦 |
三、 相关检查
①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期时间延长 (长于30分钟);
②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 (每夜不足6.5小时);
③测定觉醒时间增多 (每夜超过30分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病机 | 临床特点 | |
虚证 |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 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 |
实证 | 邪热扰心 | 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
2.
2.辨病位
病位主要在心。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
肝火内扰——急躁易怒而不寐
胃腑宿食痰热内盛——脘闷苔腻而不寐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
脾虚不运,心神失养——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心烦不寐
心胆气虚——触事易惊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实证:泻其有余——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
虚证: 补其不足——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
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三、 证治分类
1.肝火扰心证
主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
兼证: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病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
当归、生地——滋阴养血;
柴胡——疏畅肝胆之气;
甘草——和中;
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镇心安神。
加减:
胸闷胁胀,善太息者——香附、郁金、佛手、绿萼梅以疏肝解郁。
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心证
主证:心烦不寐,
兼证: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头重,目眩
舌脉: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健脾化痰,理气和胃;
黄连、竹茹——清心降火化痰;
龙齿、珍珠母、磁石——镇惊安神。
加减:
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半夏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
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神曲、焦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3.心脾两虚证
主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
兼证: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病机概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黄芪——补气生血;
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
木香——行气舒脾。
加减:
心血不足较甚者——熟地、芍药、阿胶以养心血;
不寐较重者——五味子、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养心安神;或生龙骨、生牡蛎、琥珀末以镇静安神;
兼见脘闷纳呆,苔腻——重用白术、苍术、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若产后虚烦不寐,或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者,多属气血不足,亦可用本方。
4.心肾不交证
主证:心烦不寐,心悸多梦
兼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步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概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治法: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泽泻、茯苓、丹皮——健脾渗湿,清泄相火;
黄连——清心降火;
肉桂——引火归原。
加减:
心阴不足为主者——天王孙心丹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心烦不寐,彻夜不眠——朱砂(研末,0.6克,另吞)、磁石、龙骨、龙齿重镇安神。
5.心胆气虚证
主证:虚烦不寐
兼证: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 气短自汗,倦怠乏力
舌脉:舌淡,脉弦细
病机概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治法: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常用药:人参、茯苓、甘草——益心胆之气;
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化痰宁心, 镇惊安神;
川芎、酸枣仁——调血养心;
知母——清热除烦。
加减:
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白芍、当归、黄芪以补养肝血;
肝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者——柴胡、陈皮、山药、白术以疏肝健脾;
心悸甚,惊惕不安者——生龙骨、生牡蛎、朱砂以重镇安神。
【临证备要】
1、治疗不寐应掌握三个要领:
①注意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
②强调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
③注意精神治疗的作用。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
2、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长期顽固性不寐,临床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伴有心烦,舌质偏暗,有瘀点者,依据古训“顽疾多瘀血”的观点,可从瘀论治,选用血府逐瘀汤,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理气疏肝,地龙、路路通活络宁神,生地养阴清心,共起活血化瘀,通络宁神之功。